“十五五” 规划建议释放能源电力绿色转型强信号

      “十五五”时期,我国能源发展迎来关键转折点。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明确提出“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”,这一体系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、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、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。“十五五”时期,更多绿电有望跨越山海,点亮万家灯火。

一、顶层设计:锚定 “双碳” 目标的制度革新

规划建议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核心牵引,将绿色发展提升至现代化建设核心任务高度。最关键的突破在于从 “能耗双控” 全面转向 “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” ,这一 “指挥棒” 升级意味着绿色转型进入精准管控新阶段。

为确保制度落地,将建立全链条管理体系:稳步实施地方碳考核、行业碳管控、企业碳管理、项目碳评价、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,同时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,构建覆盖各类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。这一制度设计既强化全国 “一盘棋” 统筹,又为地方和企业预留了转型空间。

二、能源转型:构建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

     1. 清洁能源:撑起用电增量 “大半壁江山”

规划明确提出硬核目标:到 “十五五” 末,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将推进风光水核多能并举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—— 西北布局风电光伏、西南开发水电、沿海发展海上风电与核电,同时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、地热能等新能源。

     2. 化石能源:从 “基础保障” 到 “支撑调节” 的角色转变

在清洁能源替代进程中,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被重点强调。其中,煤电将逐步完成功能转型,从传统的基础保障性电源转为支撑调节性电源,通过改造升级实现与新能源的协同互补,保障能源系统稳定。

     3. 电力系统:打造 “发得出、接得住、用得好” 的智能网络

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能源转型的关键枢纽。规划提出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,具体举措包括科学布局抽水蓄能、大力发展新型储能、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,从技术层面破解绿电消纳难题。同时推动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升,让绿色电力真正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。

三、多维协同:绿色发展的全景实践

能源电力转型并非孤立推进,而是嵌入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大格局中:

产业端:一手培育绿色低碳产业,力争建成 100 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,预计未来 5 年产业规模有望翻番;一手推动钢铁、有色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,目标实现节能量 1.5 亿吨标准煤以上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4 亿吨。

生活端:通过推广绿色低碳产品、倡导垃圾分类、节电节水等全民行动,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共识,从需求侧为能源转型提供支撑。

技术端:打破产学研壁垒,构建 “市场牵引、基础支撑、金融护航” 的创新生态,让企业成为绿色技术创新主角,为新能源开发、电网升级等提供核心动力。

从制度设计到技术突破,从能源供给到全民参与,“十五五” 规划建议为能源电力绿色转型绘制了清晰路径。随着这些部署的落地实施,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将逐步成型,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。

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。正如专家所言,“构建现代能源体系,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,坚持系统观念,处理好发展和减排、整体和局部、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”。未来,“光伏长城”可能与千年古迹交相辉映,海上风电场与海洋生态共生共荣,这将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能源体系画卷。

 来源:综合新华社、中国网、光明网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